「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為什麼女兒在想到母親時,總會感到委屈又抱歉,討厭又感謝呢?」
「細看自己,就能看見母親。」
獻給無形之中受傷的女兒,以及無意造成傷害的母親,一帖溫柔的處方籤,願妳們不再感到匱乏而能感覺到愛。
以下內容摘自《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好書推薦《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匱乏
如何不利用孩子來滿足母親的匱乏
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母親的私心
母親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愛,究竟是為了誰?
遇見全新的我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匱乏
Photo by Artur Aldyrkhanov on Unsplash
如何不利用孩子來滿足母親的匱乏
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母親的私心
母親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愛,究竟是為了誰?
遇見全新的我
「我們無法回到負面記憶出現前的狀態,但是絕對能帶著這些傷痛進行自我療癒。」
有時我們孤軍奮鬥,努力付出一切,卻在某一瞬間停下腳步時,發覺自己沒有好好回顧往日的歲月。我在修道院十年的生活並不算短,然而離開修道院,轉向學習精神分析後,卻無暇顧及這十年的生活。當時只是埋首在精神分析理論和研究中,想透過這些框架來理解自己。
某天,我突然出現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我對以前的生活那麼不在乎?」雖然沒有必要過度
美化過去,但是對於分明「經歷過」的歲月,我為什麼沒有想到要在心裡做出完整的詮釋,再賦予它重要的意義呢?於是我透過以下兩種方法來回顧自己的過往。
追尋自我的兩種方法
首先是找一位值得信賴的精神分析師,在諮商過程中試著以言語來描述自己。以言語描述各種實際事件與個人內在的衝突與幻想,能有助於重建過往歲月並賦予其象徵意義。雖然與朋友或家人對話也可以,不過,當我們確信某人願意充分聆聽我們的話,而不帶任何評論、判斷或情緒時,將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體驗。而這樣的人,正是精神分析師。
找到合適的精神分析師並不容易。比起學歷,我更看重深入檢視我過往的意願。
在那些被稱為心理諮商師、精神分析師的人當中,不乏總是急於想將個案的狀況套入自己深信不疑的理論框架中,對此提出解釋與分析,這種現象不分男女。當然,他們隱藏得非常巧妙,幾乎難以察覺。此外,我還想建議,別尋求一昧要求個案依照社會期待而矯正自我的治療師,他們的作法或許能幫助個案成為高度社會化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個案必定會逐漸遠離自我,忘卻自我滿足的方法。比起符合社會形象,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精神分析師。
第二個方法是書寫自我。這可以獨自進行,不過,需要更高的自制力與意志力。
因為這必須規律、反覆地進行,不能中斷。專職寫作的作家經常這麼說:「文章寫得好不好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誠實寫下自己內心的想法,哪怕只有一行也好。逐漸熟悉並且找到自己的節奏後,你會發現自我意識的流動變得更加自由奔放,連精神分析師都難以追上,甚至寫文章的速度比腦袋動得還快。」
我的老師曾經這樣形容:「寫書是將符號丟向這個世界的行為。」符號正是我們自己。即便目的不在於出書,只要持續以言語或文字表達自我,就能不斷留下符號,讓自己發光。這樣的行為等於「存在」。經過書寫、修改、再書寫的反覆行為,這些文字又將成為另一個我,與自己對話。無論是什麼樣的内容,寫作有時也像是不斷自我淨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