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母親在傷心時,不對兒子而是向女兒訴苦?」
「為什麼母親看到女兒幸福時,除了欣慰卻也有些嫉妒?」
「為什麼女兒在想到母親時,總會感到委屈又抱歉,討厭又感謝呢?」

「細看自己,就能看見母親。」

獻給無形之中受傷的女兒,以及無意造成傷害的母親,一帖溫柔的處方籤,願妳們不再感到匱乏而能感覺到愛。

以下內容摘自《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女兒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著匱乏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根據佛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學家的研究結果,母親餵女嬰喝奶的時間,比起餵男嬰喝奶的時間約少了三〇%。若說女孩們從出生開始就面臨了匱乏,一點也不為過。女孩看見母親哭泣,經常以為母親的情緒就是自己的情緒。母親對於女兒能夠同理自身情況有時會深受感動,但也不一定都是如此。 女孩在認知或覺察自己的情緒之前,一般會將母親這個對象的情緒與自己畫上等號,認為那就是自己的感受。換言之,她們將自己也帶入了母親的狀況中。她們不像男孩那樣,能將母親帶入自己已經相對成熟的情感中;而是將自己抹去後,不自覺地帶入母親的情緒 母親看待女兒的情感相當複雜。如果母親從小到大曾遭受冷落,就可能將自己兒時的模樣投射在女兒身上,用和自己父母一樣的方式冷落女兒、疏遠女兒。當自己內心的匱乏被女兒發現時,一方面她們會感到不安、彆扭;另一方面,則會想方設法去除心中的匱乏。此外,也有一些母親由於過去的匱乏而過度滿足女兒的要求,藉此補償自己。這是因為母親不將女兒視為他人,而當成年幼的自己來對待所造成的。 像這樣將女兒視為自己的延伸,女兒便容易錯失真正展現自我的機會。她們逐漸無法認清自己的情緒,最終過著在他人的情緒與反應下察言觀色的生活。所以身為母親,必須先努力認清自己的狀況、情感、慾望與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將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開來看,也才有辦法放下對自己和女兒不必要的罪惡感或責任感。

如何不利用孩子來滿足母親的匱乏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母親體內同時存在著毒性與母性,一邊是想吞噬孩子的毒性,一邊則是想保護孩子不被毒性攻擊的母性 女兒比母親自己更先察覺到母親的情感與需求、慾望。在智允的大女兒和小女兒接連罹患重病的過程中所承受的傷害,可以藉由母女之間強烈而緊密的心理聯繫來解決,這道聯繫是我們難以用言語形容,也無法以物理方式來證明的。 法國精神分析學家弗朗索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Dolto)曾說:「兒童的心理症狀、生理症狀,是母親沒有說出口的謊言。」更說道:「孩子明白母親沒有明說的一切。」所以對母親而言,孩子有時也扮演了填補或補償母親内心空缺的角色。 主動發現並控制自己潛意識的行為是相當困難的,這也是為什麼比起向外尋求解決之道,人們更需要不斷努力了解自己内在慾望的原因。我們的內心雖然難免存在著微小、邪惡的需求與慾望,卻仍有想脫離這些情感、追求自由的需求和意志。越是壓抑和逃避,情感鬱結就越深,最後甚至會將這些難以捉摸的情感鬱結責任與過錯,歸咎於身邊的家人。正視、認同與接受自己潛意識的慾望,反倒有助於脫離這些情感,只是這條路並不好走。人們潛意識中的匱乏與慾望,使得過去的自己無法向外跨出一步,而這也正是所謂的「偏執」

對孩子的愛,其實是母親的私心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孩子撫慰父母的力量,是無人能比的。深夜結束工作回到家,丈夫再怎麼安撫,也沒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只要在女兒身邊躺下,所有辛勞立即一掃而空。只是一旦沉迷於孩子帶來的甜蜜撫慰,夫妻關係也可能就此漸行漸遠。 曾有一位學長向我大吐苦水,說自從生下第二胎後,夫妻之間就沒有同房過,因為妻子整天只想抱著孩子入睡。雖然妻子嘴上說是孩子不想和媽媽分開,其實他感覺得出來,是妻子自己不想和孩子分開。如此緊密的母子關係,當然是任誰都無法阻礙。而在這樣的親密和依賴關係之下,生命主導權受到控制的一方自然是孩子。 和朋友的約定可以違背,面對母親的要求卻無法拒絕,這正是身為女兒的現實。 女兒藉由母親滿足自己被人所需要的慾望,同時母親也是女兒渴望的對象,女兒對母親的依賴由此形成。換言之,雙方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 當母親對女兒的依賴,達到無法接受女兒心理上的分離或獨立的程度時,這個依賴雖然暴露了母親的懦弱,卻也讓母親成為孩子眼中具有威脅性的恐懼來源。英國兒童心理學家唐諾・溫尼考特說:「絕對依賴的關係之所以建立失敗,原因在於不論男女,皆對於能決定自身命運的女性感到恐懼。」意思是,當嬰幼兒在母子關係中,無法對絕對的依賴抱持信任時,將會產生「母親」(決定自身命運的女性)隨時可能抛棄自己或威脅自己的恐懼。只要母親無法釐清自己感到不安與渴望依賴的真正原因,而繼續處在情緒不穩的狀態下,孩子便可能對女性產生根本的恐懼與敵視。 如果母親的依賴與不安未能得到解決,又無法從年幼的子女身上獲得自己渴望的愛時,也可能因為承受不了一切而出現情感報復的行為。在母親的情感報復面前,孩子最終只能放棄自己。因為對孩子而言,母親不是她們可以選擇的對象。

母親的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對母親而言,為家人犧牲奉獻之外,最重要的是有多麼真心渴望投入自己的人生。如果母親不能真正認識自己的生命,追悼並接受過去,進而實現自我,那麼,孩子也將難以抱持熱忱去追尋自己真正的慾望因為這些孩子企盼的是母親目光所及的慾望,進而渴望成為母親追求的目標。 身為母親的我們,不必再向外尋找原因、怪罪他人,這些都毫無意義。將子女當成實現自己慾望的對象更是危險。母親必須全心投入自己的生命中,對自己的生命抱以期盼。不過,這並非是要母親們學習自我開發,培養一技之長;而是要母親們先思考自己追求的生命方向,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抱持好奇,並且不斷學習。 任何一種學習都無妨,只要鎖定目標,持之以恆、不厭其煩地堅持下去,最終一定會在某個時刻有所成就。如此一來,我們將可發掘、創造出一條專屬於自己的道路,而不只是旁人或專家所給予的建議。猶如環環相扣的鐵繩一樣,我所追尋的道路,又將為我開啟另一條新的道路。母親不必給孩子答案,只要好好經營自己的人生,日後孩子們必將體會母親對待生命的態度。

愛,究竟是為了誰?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有時父母會過度給予孩子關愛,藉此證明自己的地位或補償潛意識中的不安。其實給予他人自己過去所渴望的東西,不僅無法達到治癒效果,更可能累積憤怒與怨恨。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行為究竟是為了誰,又是為了什麼而做。若以這種方式犧牲與付出真心,卻得不到同等的回報時,當事人將深感絕望,並因此憤怒不如果父母付出照顧的行為無法療癒自己,反倒只是消耗自己時,不妨稍微停下腳付出照顧的行為背後步,問問自己存在著什麼樣的期待與要求?又是否具有某些潛意語中的意圖? 如果付出是為了眼前的那個人,而非源自於心理上的依賴,那麼,即使沒有得到對方同等的回報,也不必因此感到難過。但是,如果這個付出是向對方索取自己渴望獲得的;又或者這個照顧是想讓對方離不開自己的另一種手段,那麼,付出心力的我們,必然會深陷在挫折、絕望與悲傷的循環之中。更準確地說,這種付出是把對方當成鏡子,藉由為對方付出而回饋到自己身上。被我們當作鏡子的對方,並不會為此感激,反而會產生微妙的疏離感。甚至到最後,對方只會替自己喊冤:「我什麼時候要你那麼做了?不是你自願的嗎?」 最重要的莫過於母親努力和自己一起挺過目前困境的態度,而這樣的態度能使他們感受到愛。 「唯有不喪失對自己的愛,才能理智地决定付出的優先順序,也才能無微不至的付出。」

遇見全新的我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我們無法回到負面記憶出現前的狀態,但是絕對能帶著這些傷痛進行自我療癒。」

有時我們孤軍奮鬥,努力付出一切,卻在某一瞬間停下腳步時,發覺自己沒有好好回顧往日的歲月。我在修道院十年的生活並不算短,然而離開修道院,轉向學習精神分析後,卻無暇顧及這十年的生活。當時只是埋首在精神分析理論和研究中,想透過這些框架來理解自己。

某天,我突然出現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我對以前的生活那麼不在乎?雖然沒有必要過度

美化過去,但是對於分明「經歷過」的歲月,我為什麼沒有想到要在心裡做出完整的詮釋,再賦予它重要的意義呢?於是我透過以下兩種方法來回顧自己的過往。

 

追尋自我的兩種方法

首先是找一位值得信賴的精神分析師,在諮商過程中試著以言語來描述自己。以言語描述各種實際事件與個人內在的衝突與幻想,能有助於重建過往歲月並賦予其象徵意義。雖然與朋友或家人對話也可以,不過,當我們確信某人願意充分聆聽我們的話,而不帶任何評論、判斷或情緒時,將會帶給我們截然不同的體驗。而這樣的人,正是精神分析師。
找到合適的精神分析師並不容易。比起學歷,我更看重深入檢視我過往的意願。
在那些被稱為心理諮商師、精神分析師的人當中,不乏總是急於想將個案的狀況套入自己深信不疑的理論框架中,對此提出解釋與分析,這種現象不分男女。當然,他們隱藏得非常巧妙,幾乎難以察覺。此外,我還想建議,別尋求一昧要求個案依照社會期待而矯正自我的治療師,他們的作法或許能幫助個案成為高度社會化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個案必定會逐漸遠離自我,忘卻自我滿足的方法。比起符合社會形象,最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精神分析師。

第二個方法是書寫自我。這可以獨自進行,不過,需要更高的自制力與意志力。
因為這必須規律、反覆地進行,不能中斷。專職寫作的作家經常這麼說:「文章寫得好不好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誠實寫下自己內心的想法,哪怕只有一行也好。逐漸熟悉並且找到自己的節奏後,你會發現自我意識的流動變得更加自由奔放,連精神分析師都難以追上,甚至寫文章的速度比腦袋動得還快。」
我的老師曾經這樣形容:「寫書是將符號丟向這個世界的行為。」符號正是我們自己。即便目的不在於出書,只要持續以言語或文字表達自我,就能不斷留下符號,讓自己發光。這樣的行為等於「存在」。經過書寫、修改、再書寫的反覆行為,這些文字又將成為另一個我,與自己對話。無論是什麼樣的内容,寫作有時也像是不斷自我淨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