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arco Oriolesi on Unsplash

很少有選擇比是否生孩子更重要,心理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家一直在努力弄清楚生孩子對幸福意味著什麼。該領域一些最傑出的學者認為,如果你想快樂,最好是沒有孩子。其他人則表示反對,指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是誰,你住在哪裡但一個更大的問題也在起作用:如果生孩子的回報與幸福不同,而且比幸福更深刻,那該怎麼辦?

擁有孩子不利於生活品質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在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他的同事詢問了大約 900 名在職女性,她們在每天結束時報告她們的每一項活動,以及她們做這些活動時的快樂程度。她們回憶起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樂趣不如許多其他活動,例如看電視、購物或準備食物。其他研究發現,當孩子出生時,父母的幸福感下降並不會持續很長時間,此外婚姻滿意度也會下降,這種下降通常要等到孩子離開家後才會恢復。正如哈佛大學教授丹吉爾伯特所說,“空巢症候群(指父母因子女長大離家而鬱鬱寡歡)的主要症狀就是不停地微笑。”

畢竟,生孩子,尤其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涉及到經濟困難、睡眠不足和壓力。對於母親來說,在許多情況下,懷孕和母乳喂養也會帶來身體上的壓力。孩子們可以將愉快而充滿愛意的浪漫伴侶關係,變成一場關於誰可以睡覺和工作,以及誰不可以睡覺和工作的零和戰爭。

但是,正如心理學中經常發生的那樣,儘管一些研究提供了簡單的發現——在這種情況下,“有孩子會讓你不快樂”——其他努力卻得出了更複雜的結論。 一項研究發現,年齡在 26 至 62 歲之間的父親實際上獲得了幸福感的提升,而年輕父母或單親父母遭受的損失最大,至關重要的是存在地域差異。2016 年一篇研究 22 個國家/地區,有孩子和沒有孩子的人的幸福水準的論文發現,孩子讓你開心的程度受該國是否有帶薪育兒假等育兒政策的影響。例如,來自挪威和匈牙利的父母比這些國家沒有孩子的夫婦更幸福——但來自澳大利亞和英國的父母不如沒有孩子的同齡人幸福,而美國的夫妻生孩子後幸福感下降最多。

為什麼我們不後悔擁有孩子?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孩子讓一些人快樂,另一些人痛苦; 其餘的則介於兩者之間——除其他因素外,這取決於你的年齡、你是母親還是父親以及你住在哪裡。 但仍然存在一個深刻的謎團:如果許多人選擇不生孩子,他們的生活和婚姻會更幸福——但他們仍然將父母身份描述為「他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不更後悔生孩子?

記憶失真現象

一種可能性是一種稱為記憶失真的現象。當我們想到過去的經歷時,我們傾向於記住快樂的最高點,而忘記了中間的世俗可怕。老年人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體驗自我」告訴研究人員,我們更喜歡洗碗,打盹、購物,或者回覆電子郵件,而不是花時間和我們的孩子在一起……但是,我們的「記憶自我」告訴研究人員,沒有人——也沒有什麼——能像我們的孩子一樣給我們帶來如此多的快樂。它可能不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幸福,而是我們思考的幸福,我們回憶和記住的幸福,構成我們生活故事的東西。
這些都是足夠合理的想法,我不拒絕它們。但是,關於人們為什麼不後悔為人父母的其他理論實際上與幸福無關 — 至少在簡單意義上不是這樣。

依附關係

另一個涉及依附關係。大多數父母都愛他們的孩子,如果承認你愛的人不存在,你會過得更好,這似乎很糟糕。不僅如此,你是真的更喜歡一個有你的孩子的世界。這可能會使父母陷入有趣的困境,渴望一種不會讓他們像其他人一樣快樂的狀態。
當我說撫養我的兒子是我做過的最好的事情時,我並不是說他們給了我任何簡單的日常快樂,我也不是說他們對我的婚姻有好處。我說的是更深層次的東西,與滿意度、目的和意義有關。不僅僅是我。當你問人們他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那些為人父母說他們的生活比非父母的生活更有意義。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花在照顧孩子上的時間越多,他們就越說自己的生活越有意義——儘管他們報告說他們的生活並不快樂。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撫養孩子帶來滿足

撫養孩子與快樂有著不確定的聯繫,但可能與生活的其他方面有關,滿足了我們對依附、意義和目的的渴望。作家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把生孩子描述為「恐怖、痛苦和喜悅的奇怪混合體」。史密斯呼應了其他認真考慮過這些問題的人的想法,指出了親密依附的風險:「與你一起經歷過真正快樂的心愛的人最終會失去你,這難道還不夠糟糕嗎?為什麼要給這個噩夢加上這個孩子,如果失去孩子的狀況發生,那將意味著你徹底的崩潰?」但這種想法反映了這種執著的非凡價值。正如作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引用一位朋友的話寫到悲傷時所說的那樣,「它既痛苦又有價值。

資料來源:The Sweet Spot: The Pleasures of Suffering and the Search for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