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好奇去聽、誠實地說話、誠信行事。溝通的最大問題是我們不聽懂,我們為了回答而去聽。當我們帶著好奇去傾聽時,我們不會邊聽邊想著如何回應,而是去傾聽話語背後的含義。—— 羅伊·貝內特(Roy T. Bennett), 《The Light in the Heart》

你是否每一次和家人、伴侶談話最後都會變成吵架?你是否總是被家人情緒勒索而無法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為什麼別人總是誤會你說的話?為什麼朋友來找你訴苦,但每當你提供意見對方都不想聽?你心裡是否覺得很挫折不知道如何和對方相處了?

心理治療大師維琴尼亞.薩提爾女士提出的「薩提爾模式」指出,現實人生的各種問題及困頓,都脫離不了要維持「自己、他人、情境」這三角關係的平衡。但我們通常一碰到難題,會不假思索一再重複做出失衡的慣性行為,例如迎合別人、委屈自己;或只顧自己,不管他人與事情……等等

這樣的慣性行為是「不一致」的行為模式,是受到由我們的情緒、觀點、渴望、期待所涵蓋的內在冰山所驅使。唯有認識巨大的內在冰山,才能真正了解自己,改變自己,進而才可能改變別人。

 

以下內容摘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溝通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對人的關懷 — 好書推薦《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生活中的冰山對話
覺察身體與情緒的記憶
溝通時的覺察與停頓
刻意練習好奇
後記 

生活中的冰山對話

冰山對話,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效溝通, 親子對話, 自我覺察

圖片截取自《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但更大一部分,卻藏在更深層次,那是人的內在。」

我喜歡傳統市場,偶爾去市場買菜,是一種生活中的樂趣一個傳統攤商吸引我,販賣銀絲糖的小攤,如今很少見了。銀絲糖甜美可口,師傅將麥芽糖切成長條,再灑上一層花生粉,我童年曾為此物著迷。

攤販前一位三歲男孩,也許嘗過銀絲糖的滋味,剛剛才見他引領企盼,歡樂開心的神情,沒想到下一秒卻哭了起來,發生什麼事了呢?

男孩手上拿著銀絲糖,放聲哇哇大哭,媽媽不懂孩子怎麼了?

父母都有類似經驗,孩子的歡笑與脾氣,一瞬間就轉換了,有時候也不知道怎麼了?大人常手足無措,最後發一頓脾氣,或者置之不理,這也是日常生活的一幕。

人潮來來往往,沒有人想關心這尋常小事:一個著急的媽媽,還有一個急哭的孩子。

媽媽反覆問著男孩,鬧不清發生什麼事?媽媽一番好意哪!卻成了最壞的結局,那真是讓母親氣苦。安慰了一陣子,卻不見孩子平靜,一股火氣立時升上來,媽媽不耐煩的罵:「你不是說想吃嗎?現在又不要吃了,不吃就不要吃啦……」

媽媽將銀絲糖搶走了,孩子哭得有點兒急促,夾雜吼著:「我要吃!」

媽媽很生氣的說:「這樣也不要!那樣也不要!你是要怎樣啦……」

攤位製糖的師傅,一邊俐落的切糖,一邊以說教的口吻,對三歲的男孩說:「弟弟要乖喔!小孩子要聽話…….」男孩哭聲更急了,氣得腳跺好幾次。

媽媽很無奈吧!在旁邊對著孩子吼:「你這麼難伺候,要是再鬧下去,媽媽就不理你了……」

我正一旁猶豫著,要不要買一份銀絲糖,回憶孩提時的甜蜜。未料遇見母子這一幕,男孩的哭泣樣貌,勾起我童年的片段記憶,來自大人不理解我,也來自我常不懂表達?我看著無奈的媽媽,送給她一個關懷的眼神,並且在男孩前方蹲下來。

我專注地看著男孩,停頓五秒左右,握著男孩的手,感覺他能接收我的關心,哭聲轉為抽抽噎噎的委屈。我緩緩地問他:「弟弟呀!你還好嗎?」

男孩被我一問,眼淚再次大量流出,但是哭聲不是憤怒,而是一股委屈。

我停頓了一下,再緩緩的問他:「你看起來很難過,也很著急,是嗎?」

男孩哭聲收斂,對著我點點頭。

我專注和諧的問:「發生什麼事啦?」

孩子指著攤商的糖,說著:「我要吃糖糖。」

我指著媽媽手上的糖: 「媽媽拿的那根糖糖,你要吃嗎?」

孩子搖搖頭說:「不要!」

我有點兒明白了,緩緩的問男孩:「你想吃糖糖,但是不要吃那根糖,對嗎?」

孩子再次點點頭,表情舒緩了許多。

「這根糖糖怎麼了?你怎麼不想吃呀?」

孩子稚嫩的聲音,指著那根糖:「糖糖掉地上……髒髒。」

我站起來仔細端詳糖,看見糖霜上頭的確有一些髒汙。我和孩子核對:「糖糖掉在地上嗎?」

孩子點點頭。

媽媽一頭霧水,我也不清楚怎麼回事?切糖的師傅趕緊插話:「沒有掉在地上啦!掉在旁邊這裡啦!這裡有塑膠袋鋪著,絕對沒有弄髒……」隨後我跟男孩核對,終於弄清楚原委。媽媽帶男孩買銀絲糖,男孩遠遠的看見了一幕:師傅切糖時,銀絲糖不慎掉在地上,正是男孩的這根糖。

媽媽終於搞清楚狀況,很懊惱老闆不講究衛生,也覺得老闆不夠誠實方面也生氣孩子,怎麼不早點說清楚?

覺察身體與情緒的記憶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冰山的探索正是幫助自己與他人,覺知與重新接觸自己,並且重新為自己做決定,為自己負起責任,不是當一個受害者,而是成為一個自由的人。

冰山是對一個人的隱喻,水平面以上的是行為、事件。水平面以下看不見的層面,那些不曾被聚焦,不曾被注意探索的部分,潛藏著巨大的寶藏、祕密,有待我們耐心釐清。

比如外面發出一連串巨響,有的孩子縮在角落,顫抖著哭泣了;有的孩子興奮著,靠近窗戶要一探究竟。

孩子的反應不同,那是冰山的表層,要了解孩子的反應,要進入水面下的冰山,才能對孩子有所了解。

縮在角落的孩子,感受是害怕,覺得有東西爆炸了;一探究竟的孩子,感受是興奮,認為是慶典施放煙火。為何有的孩子感受是害怕?有的孩子是興奮呢?

過去應對孩子狀況,多半是說教、指責,想要解決問題,從來不是了解問題的成因,只是想要解決問題,而問題甚少得到解決。而大人的解決之道,也多半停留在幾種慣性迴圈,不易真正得到解決。

舊年代盛行的是權威式教養,或者恩威並施的教養,教養的方式以「聽話」為主軸,以「控制」作為目的,針對的是「問題」如何解決,而非對「人」真心的關懷。教養者想要解決問題,以權威說理、命令、給答案與責罵的方式,很容易創造出二元對立的關係,也容易讓孩子內在受傷,但這個傷害表面上看不出來,如冰山大部分潛藏在水面下。

孩童面對早期的慢性壓力,會無法調整並適當應對,成長過程中遭遇小小挫敗,有可能如同天崩地裂,從小小衝突演變成嚴重爭端。這些壓力反應系統的高度敏感,易讓這類孩子在學校分心、吵鬧、頂嘴、搗亂、生事,並且可能對老師與大人的關切抗拒。

溝通時的覺察與停頓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冰山隱喻一個人的內在,因此運用冰山探索、覺察、體驗與轉化,需進入人的內在,才能轉化人的編碼。近年腦神經科學、身體科學的進步,了解身體決定情緒,讓人們開始關注身體訊息。在薩提爾的演講、著作中,不斷提及關注身體感受、心裡感受的重要,到今天都仍然受重視。

我在溝通實務裡,強調姿勢、語調的覺察,意識、並創造停頓,這些非語言訊息,有助於對話者,時時覺察自己,我羅列於下方:

1.覺察姿態:

  • 覺察自己的肩頸,試著放輕鬆。
  • 雙手自然下垂,眼神專注寧靜,但不是瞪著孩子。
  • 眼神與孩子儘量同水平。
  • 肢體和諧而專注,雙手自然下垂。

 2.覺察語態:

  • 語氣有意識地深刻。
  • 說話速度有意識放緩慢。
  • 語言描述有意識地停頓。
  • 時時提醒自己深呼吸。
  • 專注地說話。

 3.停頓

  • 停頓是留有餘地,是一種深刻的蘊藉感。
  • 停頓具有體驗性,整合思索與感官。
  • 讓自己停頓,覺知自己內在感受。
  • 透過自己的停頓,讓對方停頓。
  • 停頓運用於等待、自我覺察與整合、語言的頓挫。

刻意練習好奇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我收到一封信,媽媽的敘述如下:「孩子上國中之後,每學期考試都作弊。針對作弊的部分,我和孩子曾好好談話,談考試的方法,談作弊的代價,孩子都說了解了,不會再做同樣的事了,但結果又作弊了。我平時沒有要求她的成績,只要求她的態度,有進步都會鼓勵她,為何她還是這樣呢?」

孩子作弊了,這是一個行為,媽媽「好好」跟她說,也是無效用,我建議媽媽運用好奇,了解孩子發生什麼了?也為孩子帶來覺知。

若以此例來練習好奇,你會如何好奇呢?不妨試著列出你的好奇。

我的好奇甚多:孩子作弊的原因?孩子何時開始作弊?發生什麼而作弊?考不好會怎麼樣嗎?是否曾經考不好,而招致負面經驗?孩子怎麼看此負面經驗?媽媽說重視態度,孩子考不好了,媽媽會怎麼回應呢?孩子會擔心什麼嗎?孩子考不好時,感覺是怎麼樣呢?孩子感覺媽媽重視態度?還是重視成績呢?

很多人無法運用好奇。

好奇的問話,不容易從父母口中,以和諧的口吻,接納的態度提出。當媽媽看見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常以說教、指責、給答案的方式,但父母並不覺知,自己並未對孩子關心,好奇問題的成因,問題仍舊反覆出現。

成長於「聽話」年代的人,在對話中不懂「好奇」,只想要給出答案或道理,易形成對錯爭辯的二元對立,然而我們的社會,「好奇」並非受重視的素養,也不是成長中必備的品格。家庭成員因為彼此熟悉,也是好奇的大敵人,人們對親近的人失去好奇,關係就開始疏遠了,以看不見的方式瓦解。

重拾對人、事、物的好奇心,除了時時提醒自己,也需要在日常對話中刻意練。」

我給學員刻意練習的功課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不解決問題、不問「為什麼」、第一句不說「你覺得呢?」 不輕易以「嗯嗯」回應對方

冰山關注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一個人面對問題時,內在的發生與衝擊,冰山對話更深刻幫助人。

對話中充滿著好奇,較能讓孩子感到舒緩,有助於孩子感到被接納,若進一步運用好奇理解孩子,也有助於孩子覺知,孩子也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後記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會失去「好奇」的能力,導致我們不知道怎麼開啟對話、如何和對方溝通、打開對方的心防,或者是一開啟對話就遭到對方拒絕,讓彼此的關係最終走向最糟糕的結果。

溝通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的重要技能,無論你是想改善與伴侶、孩子、老闆或同事的溝通,學習這些技能都可以加深你與他人的連結、建立更大的信任和尊重,並改善團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你的整體社交和情感健康。

在《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一書中曾提到:「當我們不了解行為背後的目標與動機,就只能針對表面的行為做回應。」冰山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每個行為的背後都隱藏了很多的情緒、目的與盲點,如果只是回應冰山的表面,是無法解決彼此在冰山下的需求。」

在這本書中作者提供了非常多的對話紀錄,並在每一句對話後面註釋了這些問題是以什麼角度做回應,你會看到不管是母親、孩子或是伴侶在這樣的對話過程中覺察了自我,彼此化解了心結並加深了情感的深度。

冰山的探索,並非是一門技巧而已,而是逐漸覺知自我,並且內化的過程,也是一種生命態度,因為進入自己的內心,是進入他人內在最快的路徑。」—《薩提爾的對話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