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Francisco Moreno on Unsplash

以下內容摘自《內疚清理練習:寫給經常苛責自己的你》

如果你經常覺得良心不安,就會吸引想閃躲責任的人,他們會很開心地把責任丟給你。因此,察覺別人的不負責任,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避免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總是因為對方過於被動或缺乏動力而擔下責任。

並不是說,有些人通常會過度負責,而其他人總會承擔過少責任。一個人往往會在某些領域承擔大量責任,但在其他領域或是生命中的某段時期,就是無法承擔。

缺乏責任感可能是來自信心低落。當我父親不願意陪伴我和手足時,我想是因為他覺得我母親比較擅長做這件事,而他也不確定自己可以貢獻什麼。然而,一說起我們家庭的經濟時,他就會變得非常負責。

就像一般人會在不同領域展現出不同程度的負責,不同的人在負責的程度上也可能會有多寡的區分。

以下描述的,是一種極端缺乏責任感的表現當我們單單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時,這種感覺就會出現

你真的是受害者嗎?還是你選擇讓自己成為受害者?

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的困境

從小就沒被解決的情緒

你可以這樣練習

後記

    你真的是受害者嗎?還是你選擇讓自己成為受害者?

    受害者情結

    受害者的困境

    從小就沒被解決的情緒

    你可以這樣練習

    後記

      受害者情結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有時候,我們會把自己視為其他人不友善行為的受害者。這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會把一切壞事排除在自己以外。站在這樣的立場,我們會感覺自己很無辜、遭到別人的惡意對待,多半也很無助又脆弱。也許我們還會把自己的憤怒指向某些人,這就是對責任最極端的否定。

      把自己視為受害者,會映照出我們真實的情況。我們會突然面臨自己無能為力的困境,可能是生病、死亡、搶劫等。也可能是在工作上遭到騷擾,或是被別人施以身體或精神上的暴力。

      一個人會因為暴力或騷擾而遭到傷害,一定有原因。但這可能是一種積極引起受害者受到騷擾的特徵,比如才華或高道德標準。

      當然也存在著真正的受害者。但當我們覺得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所有麻煩都是因為外在世界而起時,多數時候都是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

      以下案例與真正的受害者並不相關,而是在描述當我們或某個跟我們親近的人落入受害者角色時,會發生的情況:

        瑪利亞覺得自己受到她成年的孩子不好的對待。當她想到自己為他們付出了多少,她就覺得很不合理,他們一年竟然只會來看她幾次。她覺得他們非常自私,而且為此感到生氣。每當有客人來看瑪利亞,她總會傷心地抱怨她那些不懂感恩的孩子。

        瑪利亞把自己視為無辜的受害者,卻沒有意識到她其實可以改變這些情況。比如說,她可以這麼做:

        • 試著想想更能吸引孩子來看她的方法。
        • 找到其他可以陪伴她的人。
        • 找到可以打發時間的嗜好。
        • 尋求專業協助,消除她的負面想法。

        瑪利亞認為,如果她要過得更好,孩子們就必須改變他們的做法這種想法完全是逃避責任

        孩子也可能成為他們所依靠大人的受害者。他們擁有的機會並不像大人那麼多,多到可以做出改變情況的決定。一旦你變成大人,如果你還覺得自己很無助,就太不切實際了。拒絕任何個人應該負起的責任,還把責任丟給別人的大人,將會製造出極大的問題——不只是對他們自己,也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饗。並不是說他們是壞人,而是因為他們被困在某種有害的行為模式裡,沒有放下自己的過去

        這種扮演受害者的策略,很可能導因於童年的創傷,因為創傷造成的破壞實在大到難以處理,因此他們只能選擇壓抑。

        會扮演受害者角色的,不一定是特定的某些人。若是承受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多數人都可能會落入這樣的陷阱。

            受害者的困境

            有些人會有意識地把自己形容成受害者,企圖操控他人、奪取權力或是貶低敵人。但是,通常扮演受害人角色的人,會被困在自己的行為模式裡,每當他無力應付挑戰,且對自己感到厭倦,或是當他的焦慮已超出負荷的時候,總會在內心自動退縮、變得渺小。

            把自己當成受害者,可能是對現實情況的抵抗。如果有人突然死亡,被留下的人有時會將責任歸昝於某些對象。這些對象可能是反應不夠快的醫生或醫院職員,或是被視為上帝代言人的牧師。未亡人會把自己或死去的配偶當成受害者,認為都是別人的錯誤或缺乏責任,並憤怒地抨擊他們。如果當事人在情緒上相對健康,隨著震驚的感覺逐漸淡化,這樣的情況就會過去,悲傷的程序開始啟動,也會跟著出現可以接納情緒的空間。

            要了解受害機制,可以試著回憶你在自己人生中經歷過的情況。或許你也曾把自己視為受害者,覺得全世界都是壞人——就算只是皙時的。比如說,當你收到意外的帳單、遭到拒絕、對某人的憤怒感到震驚,或是被交辦一份自己無法處理的工作。

             

            以下是作者的親身經歷:

            我在丹麥的多士蘭擔任牧師時,曾把自己視為受害者。當時我覺得自己遭到教區的教堂理事會騷擾。

            我感覺我的女性朋友們已經厭倦了聽我一直抱怨和尋求幫助的乞求,顯然她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我感到很可怕,不敢做出必要的決定。我甚至不敢承認自己是有選擇的。

            直到幾年後再回想當時情況,我才明白自己也不是好商量的人,也明白國家的教會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所以其實不是任何人的錯,不應該單單怪罪某個人。

            只要你陷入受害者的角色,就會用非黑即白的眼光看世界,而你也最有可能一點都不想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有時光是脫離當下的困境,就足以讓你對它有更細微的了解。

            從小就沒被解決的情緒

            Photo by Iheb AB on Unsplash

            大多數陷入受害者角色的成年人,童年時很可能確實是受害者憤怒並不會憑空生出,過去一定出現過跟這些情緒相關的某個情況。例如:英格說母親總威脅著要自殺。因此,當她還是個十歲的孩子時,放學回家若找不到母親,她就會感到恐慌。但是,顯然當時的英格與自己的情緒是抽離的。她堅持自己擁有很棒的父母,童年也過得很好。 畏大之後,她不斷淪為受害者。比如說,她很確信有名工人欺騙了她。她試圖讓自己周圍的人都討厭那名工人,如果有權限能在專業上毀掉他,她真的會那麼做。她就是如此憤怒。 還是孩子的時候,英格無法接納焦慮和憤怒,但那其實是面對她所處的情況最自然的反應。那時沒有成年人能幫助英格處理她的情緒、帶領她看見並感受真實的狀況。   英格現在已經是成年人了,在治療師的幫助下,她本來可以處理過去的情緒,並和她現在的情緒產生更好的連結。然而,也許她缺乏必要的勇氣或情緒上的力量,因此未能做到。現在她會把自己從小就壓抑的憤怒發洩在他人身上,完全沒意識到自己正把別人捲入一場與此時此刻幾乎沒有關係的遊戲。對她來說,這種感覺是很真實的,別人都是惡魔,隨時虎視眈眈地跑出來要抓她。

            你可以這樣練習

            問問自己:「你真的是受害者嗎?」

            回想你人生中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的某個時期,好好想想你是否真的是受害者。

            還是你其實是有選擇的,只是自己忽略了

            後記

            我自己是一個過度內疚的人,對任何人都有莫名的罪惡感,導致自己總是替別人做了過多的事,有一位好朋友曾經跟我說,你就都不要做了,讓別人做,最後還是沒有做到,導致對方太過依賴我而變得懶散,而我則越來越討厭對方。

            現在我知道那些人只是在逃避現實、逃避麻煩、逃避責任、逃避失敗,而我能做的絕對不是去跟對方說,你有受害者情節,因為改變別人永遠是最難的,所以我能做的就是不要去幫別人承擔對方應該負起的責任,生命自有出路,必要時就會自己想出辦法或是做出取捨。

            我們其實都是有選擇的,選擇接下來我們要怎麼做,雖然創傷不是你所選的,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走下一步。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我們是別無選擇,例如因為父母說選這個科系沒有前途,或是為了得到認同而選擇了父母覺得好的伴侶,但其實我們是害怕失敗、覺得跟父母起衝突很麻煩,而採納了父母的建議;又例如我們討厭爭執,覺得為自己爭取利益相當麻煩,而選擇了忍讓或是讓人佔便宜,最後結果都不滿意,覺得自己很糟糕,跟別人抱怨時總是說,他們就是要這樣對我,我有什麼辦法?

            通常這些把錯都怪罪給別人的人,都是對現況很不滿意,甚至覺得自己是魯蛇,若是覺得自己很成功的人,當初的挫折都會覺得是養分,甚至還感謝那時的不如意造就了自己,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舟是否要沉就看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