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努力是不夠的,你需要用對方法

《異數》《恆毅力》《我比別人更認真》《記憶人人hold得住》《孩子如何成功》等,都引用了本書作者開創的「刻意練習法」。

本書用實際研究找出了幾個你與大師之間的距離關鍵,不需要覺得沒有時間了,有些專業只需要遠少於一萬小時的時間就足夠。你有沒有想到達到的成就呢?

以下內容摘自《刻意練習》

一萬小時不是標準,重要的是「刻意練習」— 好書推薦《刻意練習》

有目標的練習
有目標的練習其實還不夠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一萬個小時根本不是個法則?
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有目標的練習

Photo by Clark Young on Unsplash

一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學習也不會進步,還可能更差「有目標的練習」成效好過一般「學會就行」的方法,也朝他們的終極目標「刻意練習」更進一步。」

作者招募到一位受試者叫史提夫。法隆,是典型的卡內基美隆大學部學生,史提夫第一天來執行記憶任務的表現一如平均值,他通常可以記住七、八位數,但一直沒有進步,後來他找到方法突破瓶頸,訓練過程如下:作者先隨機念出一個五位數數字,如果史提夫一如往常可以正確重述,作者便增加到六位數,六位數也正確重述了就增加到七位數,以此類推,每次重述正確時便增加數字的長度;若重述錯誤,作者便減少兩位數,重新再來。如此,史提夫面臨的挑戰持續增加,最後他成功記下八十二位數

有目標的練習其實還不夠 

史提夫參與了為期兩年的記憶力研究,當他開始不斷打破自己的多位數記憶能力紀錄時,比爾。查斯和作者決定再招募位願意接受相同挑戰的受試者。他們都不相信史提夫記憶數字的能力是與生俱來,因此,假設他是憑藉訓練發展出相關技能,想要證明這一點,最好的方法就是再找一位受試者接受同樣的實驗,看看結果是否相同。第一位志願者是名為蕾妮。艾李歐的研究生。

蕾妮一開始進步的速度與史提夫相當,經過五十小時左右的練習,便可記下近二十位數。但和史提夫不同的是,她在這個階段碰到障礙後便無法突破,再投注了五十小時仍毫無進展,於是蕾妮決定不再參與研究。她對數字的記憶力已大幅提升到遠超過任何耒接受訓練的人,而且與一些記憶專家能力相當,可是仍遠遠不及史提夫的表現。

為何有此差異?史提夫的成功可歸功於他發展出的一系列心智結構,包含幾種從跑步時間汲取而來的記憶法,和一套記錄那些記憶法順序的系統。他們發現,改善任何心智表現的關鍵,幾乎都在於發展出能避免短期記憶的限制,以同時有效處理大量資訊的心智結構。史提夫就是成功的例子。

刻意練習的黃金法則 

刻意練習和其他有目標的練習有兩大差異:第一,該領域必須發展得相富成熟;第二,需要有個老師提供可以幫助學生改善表現的練習活動,是以該領域頂尖專家的經驗為師。

作者先請音樂學院的教授找出有力成為國際小提琴獨奏家的學生,也就是未來該領域的佼佼者,同儕望塵莫及的明日之星。教授們找出十名「頂尖」學生——七名女性、三名男性。教授也找出一些很傑出但稱不上未來巨星的小提琴學生,作者根據第一組的年齡和性別,從這些「傑出」學生中挑出十位。最後,同樣根據年齡和性別,從該校音樂教育系選出十名學生,他們未來很可能成為音樂老師,與一般人相較起來音樂技能高超,不過絕對比前兩組遜色在此稱第三組為「優等」組。於是,他們有了三組程度不同的研究對象:優等、傑出和頂尖。

調查發現,音樂教育組(優等組)學生到了十八歲時累積的小提琴練習時數平均是三千四百二十小時傑出組學生平均練習了五千三百零一小時頂尖組學生的平均練習時間則是七千四百一十時。沒有一組學生偷懶,就連表現最差的學生也花了幾千個鐘頭練習,遠超過學小提琴玩玩的人。不過,三組學生的練習時數確實有顯著差異。

 

作者也計算了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和柏林廣播交響樂團的中年小提琴家估計的練習時間,發現他們十八歲以前投注的練習時數,幾乎和該音樂學院的頂尖學生相當——平均達七千三百三十六小時

有幾項可能影響這三組提琴家技能程度的因索並未包含在我們的研究中,這些因索也許確實有影響,例如學生若有幸跟著特別厲害的教師學琴,可能就比教師索質一般的學生進步更迅速。

不過,從這項研究可清楚看出兩件事:第一,要成為傑出小提琴家必須投入幾千個小時練習,沒有捷徑,也沒有花少許時間就能達到專家程度的「天才」;第二,就算是這些被德國頂尖音樂學院錄取的小提琴資優生,投注極大量時間練習演奏技能的人,其表現平均都優於練習時間較少的人

    一萬個小時根本不是個法則? 

    一九九三年,賴夫。克拉普、克萊蒙。泰斯羅姆和作者發表了以柏林藝術大學小提琴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但我們的研究結果卻是在二OO八年麥爾坎。葛拉威爾出版《異數》一書後,才大大引起科學界以外的矚目。葛拉威爾談到成為某領域佼佼者的必要條件時,提出了聳動的「一萬小時法則」。根據這個法則,想要在多數領域中成為專家,必須花一萬個小時練習。

    可惜,這個法則有諸多錯誤,首先,一萬小時並不特別,雖然有一萬小時,那些學生當時的程度絕對不到小提琴大師等級,而練習時數也因領域不同有所差異。如史提夫。法隆才花了兩百個小時練習,就成為記憶長串數字的世界第一人。

    第二,頂尖小提琴家到二十歲時累積的一萬小時只是平均值該組的十位小提琴學生中,有一半到了二十歲時根本還沒累積一萬小時的練習

    第三,葛拉威爾並未將我們研究的音樂家使用的刻意練習法,和其他任何可稱為「練習」的活動區分開來。例如,他提出披頭四於一九六。一至一九六四年在漢堡演出期間,總計將近一萬小時。馬克。路威森於二O一三年出版了詳盡描寫披頭四的傳記《調諧》,書中詳細分析指出,一千一百小時的奏時數比較貼近事實。所以,披頭四花了遠少於一萬小時練習,就成為世界級的成功人物。然而,更重要的是,「演奏」和「練習」並不相同

    一萬小時法則還有最後一個漏洞。儘管葛拉威爾自己並未表示只要練習一萬個小時,幾乎人人都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許多人卻將之詮釋為一個「承諾」,以為這麼做絕對奏效。可是,我的研究完全沒有暗示這一點。若要呈現這樣的結果,我當初就必須讓隨機選出的受試者以刻意練習法練習小提琴一萬個小時,然後探究成果。

     

    然而葛拉威爾倒是說對了一件事也是值得重述的關鍵:如果所處領域有著人們努力變成專家的歷史背景,想有卓越表現,就得長年投入極大量的精力,就算未必是整整一萬小時,也必定是非常可觀的時數。

    邁向非凡的路線圖 

    專家的養成會經過四個不同的階段:產生興趣、變得認真、全心投入、開闢新路。」

    第一階段:產生興趣
    許多孩子一開始有動機探索或嘗試新事物,是出於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或遊戲性,因此父母有機會以剛萌芽的興趣作為展開某項活動的跳板不過,源自好奇心的初期動機還是需要補強,讚美對年幼的孩子而言效果奇佳。另一個動機來源則是因為發展出某種技能而獲得的滿足感,尤其成就若得到父母的肯定,動力更強。

    第二階段:變得認真
    在這個階段的前半部,父母和老師的鼓勵與支持對孩子的進步至關重要,但等到孩子開始嘗到辛苦努力帶來的果實,就逐漸變得可以自我激勵

    第三階段:全心投入
    這個階段的學生常常為了接受訓練而尋求最優秀的老師或學校,有時甚至會舉家移到國土的另一邊。學生面對的期許會逐漸提升,直到人類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在這個階段,動機完全來自學生本身,但家庭可能依然在支援上扮演重要角色。

    第四階段:開闢新路
    許多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貝多芬、梵谷、牛頓、愛因斯坦、達爾文、麥可。喬丹、老虎。伍茲,這些人的貢獻讓他們所處領域從此改變,引領後人走上他們開闢的新路,而這正是專家級表現的第四階段:超越自身領域的既有知識,做出有創意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