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覺得人生總有有做不完的工作、回覆不完的Email?
你是否被被各種提高生產力和效率的建議所淹沒?

現代社會的人們嚮往追求高效率的時間管理方式,好讓我們可以快速完成工作,並將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事物。然而,這樣的技術往往會使事情變得更糟。每當我們用高效率完成了工作的同時,也會塞入更多的工作,想要把時間留給重要的人事物嗎?你最好現在就開始。

以下內容摘自《人生4千個禮拜》

一流的高效人士,也無法活出真正的人生 —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好書推薦《人生4千個禮拜》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接受人生有限
有創意的忽視藝術
我們不曾真正擁有時間
放棄希望之後可能帶來力量
你就在這裡
後記

人生其實就是一場時間管理

冰山對話,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 有效溝通, 親子對話, 自我覺察

羅馬哲學家塞內卡 ( Seneca ) 曾感慨道: 「 交到我們手中的時間匆匆流逝。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的人終於感到準備好要開始活的時候,已經到了結束的時刻。 」 

這個世界處處充滿驚喜,卻很少有生產力大師認為,我們瘋狂地做一大堆事,最終的目的是體驗到更多人生的喜悅。

隨著近日零工經濟成長,忙碌被重新定義成 「 複業 」  ( hustle ) —— 無止境的工作不再是必須忍耐再忍耐的重擔,而是令人振奮的生活方式選項,值得在社群媒體上炫耀一番。

然而,汲汲營營無法帶來平靜的心靈,也無法讓我們挪出更多的有限時間,用在自己最在乎的人事物上。

我們總以為成為百分之百的一流高效人士,就可以活出真正的人生 —— 但這一切只是傳說。所以我們要踏出的第一步,就是承認我們辦不到:這一切的一切永遠不會發生

不過你知道嗎?這其實是天大的好消息。

接受人生有限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愈相信自己能成功 「 找到時間做每一件事 」  ,你自然會答應接下更多工作,愈不覺得有必要質疑你攬下的新任務是否真的值得挪出時間做。

你愈心急,催不了的工作 ( 或幼兒 ) 就愈讓人沮喪;你愈是硬性規畫未來,無法消除的不確定性愈是讓你焦慮程度上升,而無法確定的東西永遠很多。此外,你愈能夠全權掌控自己的時間,也代表你愈孤單。

相反地,若你愈能夠面對人生有其局限,想辦法配合而不是反抗的話,生活就更加充滿生產力、意義與喜悅

加拿大作家大衛‧凱恩 ( David Cain ) 在二〇一八年的夏天,和死神擦身而過,因為兩週後在他待的教堂前面發生槍擊案,帶走兩條性命,雖然相差了兩週,但他頓悟,他只是碰巧活著,不保證他能夠再多活一天,並領悟到 「 你整個人生都是借來的時間。 」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做出決定的時刻,都變成可從琳瑯滿目的可能性中挑選一個的幸運機會,而你本來很可能根本沒機會挑。此時,可憐自己被剝奪其他所有的選項,變成了不合理的行為。

    有創意的忽視藝術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原則一:在時間這方面先支付你自己。

    如果做某件事對你來講真的很重要,例如:執行某項創意計畫、培養一段關係,或是替某個崇高的目標挺身而出,那麼唯一能確保你真的會去做的方法,就是今天就做一點,不論時間多短。

    圖像小說家與創意教練潔西卡.阿貝爾 ( Jessica Abel ) : 「 你不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突然神奇地做完每一件事,手上還剩許多空閒時間。 」 

     

    原則二:限制進行中的工作。

    管理專家班森與東尼安妮.狄瑪莉亞.貝瑞 ( Tonianne DeMaria Barry ) 在《個人看板》 ( Personal Kanban ) 一書中詳細探索這個策略,並建議一次不要做超過三件事

    一旦選好,其他要你挪出時間的事,都必須等到這三件事的其中一件百分之百完成、有空檔之後再說 ( 萬一某項計畫行不通,也可以乾脆放棄,此時同樣會釋出一個名額。重點不是強迫自己絕對要完成每一件已經開始的事,而是戒掉壞習慣,不再讓擱置一旁、完成一半的計畫數量不斷暴增 ) 。

     

    原則三:抗拒重要性中等的誘惑。

    有一次,巴菲特的私人駕駛請教他,怎樣才能排定優先順序。要駕駛找出人生最重要的二十五件事,接著依序排列,從最重要的排到最不重要的。巴菲特說,在規畫時間時,應該安排好單子上的前五名。至至於剩下的二十件事,要極力避免去做。

    如同作家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 Elizabeth Gilbert ) 曾說: 「 大部分的人必須加強說 「 不 」 的能力。然而這句話真正的意思比那難多了。你需要學著對你確實想做的事說不,因為你清楚自己就只有這一世生命。 」 

    我們不曾真正擁有時間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我們擁有時間的那個 「 有 」 ,不同於擁有皮夾裡的錢或腳上的鞋子。我們宣稱擁有時間,真正的意思是我們預期擁有。

    你無法確認下星期真的會到來,也無法確定能以你想要的方式運用。你只不過是在每一刻來臨時處於每一刻,你帶著所有連帶的限制,被拋進當下這個時空,無法確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如同法國數學家兼哲學家帕斯卡 ( Blaise Pascal ) 所言: 「 我們十分魯莽, 」 他寫道: 「 我們在不屬於我們的時間裡遊蕩……試圖〔讓現在獲得未來的支持〕,想著安排不在我們能力範圍內的事物,我們無從確認自己能否抵達那些事發生的時刻。 」

    回顧過往,無法掌控未來的焦慮更顯荒謬,也許我們就不再那麼焦慮了。我們因為無法掌控未來而成天發愁,但大部分的人大概會承認,我們的人生走走到今天,根本不是大力操控的結果。不論你最看重人生中的什麼,那永遠能回溯到某個你不可能事先安排的機緣巧合,現在更不可能再回頭改變。

    放棄希望之後可能帶來力量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環保人士德瑞克‧簡森 ( Derrick Jensen ) 是激進團體 「 深綠抵抗 」 ( Deep Green Resistance ) 的共同創辦人曾說: 「 許多人說,他們希望主流文化不要再破壞這個世界。 」 然而,人們那樣說的時候, 「 他們假設至少在短期內,破壞將一直持續下去,而且他們打算袖手旁觀,不去阻止。 相較之下,放棄希望則是再次承認你實際上擁有力量。簡森表示,承認之後我們就 「 完全沒必要『希望』,改而捲起袖子做事,確保世上還會有鮭魚,讓土撥鼠活下去,避免灰熊滅絕……我們不再希望自己身處的糟糕情境會自動不再惡化。此時我們終於自由,真正地自由,老老實實開始想辦法解決問題。 」

    你明白自己先前不惜一切想獲得百分之百的安全感,其實根本沒有必要。這是一種解脫。一旦你不再需要說服自己世上並未充滿不確定性與悲劇,就能自由地專心去做你能幫上忙的事。此外,一旦不再需要說服自己每件事都需要做,反而能放心、專心去做幾件重要的事。

    人生的短暫反而讓我們鬆一口氣,因為我們可以放棄那些永遠做不到的事。

      你就在這裡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在劇作《烏托邦之岸》 ( The Coast of Utopia ) 中,十九世紀的俄國哲學家亞歷山大.赫爾岑 ( Alexander Herzen ) 的兒子在一場船難中溺死,他必須學著克服喪子之痛。赫爾岑堅持,儘管他的兒子來不及長大成人,闖出一番事業,並不代表他這一生就比較沒價值。 「 由於孩子會長大,我們就認為孩子的任務是長大。 」 赫爾岑說道: 「 然而,孩子的任務只是當個孩子。大自然不會看輕朝生夕死的生命,每一刻都盡全力活著……生命的饋贈在於生命的流動,若要等到以後就太遲了。 」 

      資本主義的壓力逼著你把時間當工具,害生活失去意義。企業律師是這方面最為人所知的例子。天主教法學家凱瑟琳‧卡文尼 ( Cathleen Kaveny ) 講過,許多企業律師的整體收入傲人,但依然十分不快樂,因為這一行的慣例是 「 按時計費 」 。他們不得不把自己的時間 ( 實際上等於是把他們自己 ) 當成一種以六十分鐘為單位賣給客戶的商品。未售出的一小時自動等同於浪費掉一小時,因此看上去強勢的成功律師,沒和家人一起吃晚餐,趕不上孩子的學校戲劇表演,原因不一定是 「 太忙了 」  —— 那種有太多事要做的忙,而是他們已經無法想像不能當成商品出售的活動會有什麼價值 

      然而,現代生活經常令人覺得是一趟辛苦的旅程,你必須先 「 撐過去 」 眼前這段路,才能抵達更美好的未來。你相信生活真正的意義存在於未來的某個地方,你的努力有一天會開花結果,你將生活在幸福的黃金年代,擺脫一切煩惱。

      事實上,關鍵時刻永遠是現在才對 —— 人生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現在,最後是死亡。你大概永遠不會來到每件事都感覺完美的一刻,因此最好別再將你存在的 「 真正意義 」 一直延遲到未來,現在就投入你的生活。

      必須接受永遠有太多事要做;你無法逃避困難的抉擇,也無法讓這個世界照你想要的速度運轉;你無法預先確認任何事將順利進行,不會造成任何痛苦,和其他人類的親密關係尤其辦不到。此外,從宇宙的角度來看,反正最終結束時,一切根本不重要。 

      而你接受那一切之後,可以得到什麼?你得以真正在這裡,真正把握生命。你必須用你有限的時間,專注在你重視的少數幾件事情上,此時此刻,在當下真正投入。或許我該解釋一下,這裡的意思不是長期的努力不重要,例如婚姻、育兒、打造組織、改革政治體系,也絕對不是不必對抗氣候危機的意思;以上都是最重要的事。這裡要講的是,即便是那些事,不論世人是否已經將其定義為成就,也只有在當下,在相關的每一刻才重要,因為你能擁有的永遠只有現在

      後記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你可能以為這本書是來教你如何成為更厲害的 「 時間駭客 」  ,因為作者每個星期都要撰寫 「 生產力 」  報紙專欄,然而這本書是來幫助你從時間管理中解放的,當你發現你一直以來的追求宇宙根本不在乎,並停止嘗試完成那些不可能的工作量時,你就可以開始將人生短短的4千個禮拜,花費在真正重要的人事物上。

      作者直白的文字,有時候令人莞爾,例如 「 忙翻天也讓我不必去想一些可怕的問題,例如我的人生到底在幹什麼。 」 不免在心裡邊笑邊想: 「 真的!我的人生到底在幹什麼? 」  

      當你看到書的2/3部分時,你可能還會感到困惑。明明前面一直在說明活在當下的重要性,然而現在卻又說,一直太想要活在當下反而無法存在於此時此刻。不過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其實是過猶不及都不好,因為過度執著於 「 活在當下 」 反而會無法好好品嚐生活的滋味。 

      因此作者建議道: 「 面對更百分之百活在當下的挑戰時,比較有效的作法是先留意不論你喜不喜歡,你原本就永遠活在當下這一刻,畢竟當你刻意去想自己是否專心洗眼前的碗,或是自從答應參與心理研究後,這些日子是否享受額外的性愛,這些都是在當下這一刻冒出的念頭。如果你原本已經無可避免地存在於當下這一刻,試圖讓這件事成真,實在太莫名其妙。 

       「 若要為了休息而休息,為了享受懶洋洋而懶洋洋,首先你必須接受事情就是這樣了:你的日子不會前進到某種幸福美滿的未來狀態。抱持那種假設過日子,等同於讓我們的四千個禮拜一點一滴失去價值。我們是人生中所有時刻的總和。 」 小說家湯瑪斯‧沃爾夫 ( Thomas Wolfe ) 寫道: 『 我們能擁有的全部人生,就在那些時刻裡:我們無法逃離,也無法掩蓋。 』 如果我們想要出席我們在這顆星球上的短暫時間,享受一點樂趣,最好現在就站出來。


      人生4千個禮拜:時間不是用來掌控的,直面「生命的有限」,打造游刃有餘的時間運用觀
      Four Thousand Weeks: Time Management for Mortals
      原文作者: 奧利佛‧柏克曼 (Oliver Burkeman)
      出版日期: 2022/01/22
      出版社: 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