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如何才能真正自由的生活?
我們怎樣才能創造出內心的安然與自信?
我們如何鬆開緊握的拳頭,放下對生活的執著?

《我可能錯了》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的自傳故事,講述了他如何離開前途光明的經濟學家工作,成為一名佛教森林修行派僧侶,以及他在 17 年的僧侶生活後返回瑞典的遭遇 — 他迷失自我、沒有工作或金錢,並很快地罹患了憂鬱症。 但多虧了進行演講和接觸人群,他找到了前進的方向,並成為一位德高望重的冥想老師和講師,深受瑞典人喜愛。 2018 年,比約恩被診斷出患有不治之症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又稱漸凍症)。 在書中,他以溫暖、幽默和深刻的方式講述了自己的缺點、生活教會了他什麼,以及當一切都結束時最重要的事情。

 (以下內容部分摘自《我可能錯了》)

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就能全神貫注地活在當下 — 好書推薦《我可能錯了》

作者介紹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如何和他人好好相處
阻止關係破裂的魔法箴言
可能是,可能不是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後記

 

作者介紹

我可能錯了書評, 森林智者, 森林僧人, 比約恩, 達賴喇嘛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1961~2022年)
瑞典經濟學家、講師、企業界主管,曾經於1992至2008年之間出家為僧。26歲時,比約恩放棄了企業主管的職業,轉而在泰國的叢林裡過起了森林僧人的生活。在那裡,他被授予Natthiko這個名字,意思是「在智慧中成長的人」。他的《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一書贏得了瑞典人民的喜愛,講述了比約恩的人生旅程,以及他對一個人如何能過上更自由、更有意義的生活所獲得的來之不易見解,一出版就成為排行榜冠軍書。 

卡洛琳.班克勒(Caroline Bankler)
生於1983年,是瑞典作家、製片人和專案經理。卡洛琳是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廣受好評的全國巡迴演出《通往自由之鑰》的製作人。 

納維德.莫迪里(Navid Modiri)
1983年生,伊朗裔的瑞典籍節目主持人、作家、藝術家、音樂家與講師。

我有著念頭,可是我的念頭不代表我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念頭本身當然不構成問題。自動、漫不經心地判別每一個念頭 ── 這個才是大問題。未經訓練的頭腦經常如此。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分和念頭緊密相關。」

我們接受義務教育12年,然後繼續升學的話就會來到16年或者更長,接受這麼多的教育卻未曾教過我們,當我們陷入困境時該怎麼做?然而其實沒有什麼事情是永遠的,不管是開心的時刻或是痛苦的時刻。

但如果我們相信著自己的每一個念頭,把自己和念頭畫上等號,那麼我們的自由在哪裡?尤其絕大多數的念頭都是自動產生的,大腦根據我們的人生經驗、他人對我們說過的話、我們的教育等等,創造出了很多念頭,而我們會以為這都是自己經過思考產生的,並且深信不疑。例如當我們被裁員時,會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我們注定要當個魯蛇。但這不是事實,也許這只是一個隨機的決定,而相信這種謊言就像是腦中有一個拿著錘子的法官,帶著嚴肅的神情無情地敲出沈重的槌聲,同時把我們的職能發展判了死刑。

「當我們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時,就會變得極其脆弱,毫無防備。無論大小事,都是如此。而且,它也會讓我們的智慧大打折扣。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深淵很可能是無底的,它真的可以把我們折磨到死。」

若我們能夠不盲目地相信腦海中閃過的每一個念頭,能得到什麼好處呢?我們會有一個真正的內心知己、一個自己的大粉絲,他總是會站在我們這邊,給我們提供擁抱和鼓勵。

如何和他人好好相處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比約恩出家的其中一項動機是想要獨處並真正清淨下來,但不論去哪一間寺院都做不到,因為在寺院永遠都是集體生活,既便你不喜歡某人,或者不被某人喜歡。然而書中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如果你想讓一個人好相處,行為舉止也不會讓你太反彈,其實只有一個小祕訣: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

「人都擁有覺察胡扯的探測器。當有人沒有坦誠時,我們感覺得到。這會讓我們不安,進而心生防備。我們會變得沒那麼關心別人,也不太容易接近。反之亦然。我們也能覺察到有人似乎在想:「嗨!你儘管保有自己的樣子,你就是你,這真是太棒了。你不必是其他的樣子,我接受你所有的習慣、任性又反常的一面、古怪的行徑。你就儘管在我的世界做自己。這裡有你容身的空間。

阻止關係破裂的魔法箴言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在一個故事情節中,小熊維尼和朋友小豬一起外出散步。小熊維尼身穿他的紅色短袖T恤,小豬穿著自己的粉色條紋泳裝。當他們經過兔子的房子前方時,小豬停下腳步,簡直是欣喜若狂與欽佩萬分,他抬頭抬頭望著那棟房子說:「兔子真是博學多聞。」小熊維尼看起來若有所思,但什麼話也沒說。他們繼續往前走。過了一會兒,小熊維尼停下腳步,轉身對小豬說:「是啊……也許,這就是他什麼都不懂的原因。

被自我思想所籠罩的人,難以真正投入當下生活,他們會受到各種局限。「人很容易低估自己的念頭帶來的傷害,以及相信那些帶來傷害的念頭,因此為自己製造不少沒必要的精神痛苦。可是下一刻,我們就會想:『說得好,聽起來好有智慧,但那個念頭,我永遠都不會放掉。它是真的,它千真萬確!』」

來自英國的阿姜.賈亞薩羅,在某個晚上的講座上用泰語平靜地說:「下次,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只要用任何你喜歡的語言,真誠與篤定地對自己重複這句箴言三次,你的擔憂就會雲消霧散,就像夏日清晨草地上的露珠。」

這句有魔法的箴言是這樣的 ──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可能錯了。

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

人類意識中的一個層面,非常喜歡將一切怪罪於他人:「要是我父母不一樣,要是同事不要對我這麼刻薄,要是政客們能做出更好的決策。」這種心態一點都不奇怪,是構成小我的基本要素,它非常正常。當生活變得艱困時、當當面臨心理壓力時,指責別人是比較容易的,也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沒那麼脆弱。

但就算不舒服,我們最終還是絕對有必要問自己以下問題:「此時此地,我能做點什麼讓自己在這種情境下不要這麼難過?」

世界想怎麼轉動就怎麼轉動。沒有別人、沒有別的事需要改變,才能讓我心裡變得比較舒服。因為當我覺得有壓力、難過、孤獨、焦慮不安、委屈、力不從心的時候,這些感覺往往是自己執著、頑固地拒絕放下一些念頭造成的。通常,它都是一個理由很充分的念頭,而且往往包含一個「應該」:「爸爸不應該這樣做。媽媽不應該那樣說。我朋友應該要記住的。孩子應該要在意這些事的。我的老闆應該要能懂的。我的伴侶應該用另一種方式思考、表現、說話的。」

所有念頭中,最傷人的就是──我應該有所不同。我應該更聰明、更勤奮、更富有、更有才華、更苗條、更成熟才對。你可以永無止境地卡在這些念念頭裡。

但你也可以緩緩地跨出來,然後臉上帶著微笑說道:

  「謝謝你的反饋。我們再聯絡。」

可能是,可能不是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更無法去掌控,但我們可以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讓我們對未來不會過度地擔憂,也不會因為不如預期而讓我們受到劇烈打擊。書中提到一個故事,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這個觀點真的再適合不過:

在一個中國的小村莊裡,住著一個非常有智慧的老人與他那已經成年的兒子。他們隔壁有一個很愛講閒話的鄰居。這名有智慧的老人與他的兒子擁有一個小農場,當中有幾塊稻田。
為了幫助耕作 他們還有一匹馬。有一天,這匹馬從圍欄裡逃走,跑進森林裡。愛講閒話的鄰居從籬笆的另一邊探出頭來哀嘆道:「噢,不!昨天你還有一匹馬,現在已經沒有了!連一匹耕地的牲口都沒有,你是要怎麼種田呢?真是太不幸了!」
有智慧的老人用一句近似泰語「Mai nae」意思的話回答他。這句話的意思大致上是「怎麼知道啊?」。我喜歡將它翻譯成「可能是,可能不是」。

幾天之後,這匹馬自動從森林裡回來,還帶回了兩匹野馬。這三馬快樂地乖乖進入圍場。老農夫關上柵欄門,看到那個愛講閒話的鄰居再來探頭了:「喔唷!昨天你連一匹耕地的牲口都沒有,今天你可有了三匹馬。你可真是幸運啊!」
有智慧的老人平靜地回答道:「怎麼知道啊?可能是,可能不是。

過了一陣子以後,馴服這幾匹野馬的時候到了。老人的兒子擔起這項任務。但沒過多久,他就從一匹馬上掉下來,摔得很嚴重,腿斷了。
愛講閒話的鄰居又探頭來說了:「不好了呀!你那唯一的兒子,是唯一能幫你幹農活的人,現在他腿斷了,你耕作時,他再也無法幫你了。這真是太不幸啦!」
老人回答道:「可能是,可能不是。

又過了一陣子,人們見到皇室軍隊的旗幟在山丘上飄揚,正朝村子進逼。與蒙古接壤的邊境地區爆發了戰事,所有適齡的役男都被徵召入伍,要與蒙古人作戰。當然,老農夫的兒子不在此列,因為他腿断了,可以留在村裡。
那名愛講閒話的鄰居再度出現說:「想想看!其他人都失去自己的兒子,當中有許多人想必永遠回不來了,但是你的兒子保住了。多麼幸運呀!」
老人說:「可能是,可能不是。

別忘記為奇蹟留下空間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企圖控制一切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孤獨、艱難、混亂和焦慮,也會失去一些智慧,而我們生命中絕大多數最美好的事情都,其實發生在自己的控制之外。

阿迪亞香提說:你們知道嗎?如果你不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如果你能全神貫注(而且心只在當下)、如果你的注意力不被拉走,就會發現一項基本的原則。也就是整個宇宙根據以下原則運行:

  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
  就會知道
  你需要知道的事。

 

後記

Google, AI, 人工智慧, 面試, 模擬面試

想要抱持著「我可能錯了」的信念,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戰。人們總是傾向於尋找、解釋、重視與自己的信念相一致的資訊,同時忽視、忘記、或者不重視對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訊息,因此我們經常在與他人的爭執之中僵持不下,因為不管是哪一方都認為自己是對的。在日劇《勿說是推理》裡面男主角曾經說過一段話:「真相絕對不只一個,而是有多少人,真相就有多少個。

在《你問對問題了嗎》這本書裡面,湯瑪斯也提到了一個對應於本書的「我可能錯了」的相似想法,他稱之為「基本歸因錯誤」,也就是當我們遇到不方便時,總會認為負責人不是太笨就是太粗心,但其實背後總是有一些利弊的考量,並不一定是為了符合你的最大利益。

有一次他把車子停在兩個收費站中間,當他停好車時,他必須走到最近的收費站,付錢後拿到一張小紙條,再回到他的車上,把紙條放在前擋風玻璃那裡,就能避免收到違規停車的罰單。

《你問對問題了嗎》

擷取自《你問對問題了嗎》

然而這樣做其實是為了防止民眾跨越馬路繳費而造成危險。(過去高速公路旁曾經每隔一段路就設有緊急電話,原理也相同。這些電話同樣兩兩相對,好讓車子故障的車主不會試著想跨越馬路,造成意外的風險。)

這些都在提醒我們,誰是正確的其實並不重要,因為我們所認為「絕對正確」的選項,在很多的選擇之中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且那些選項的正確性可能會改變。例如你可能因為堅持你相信的「正確」而失去一位重要的朋友、失去和家人的關係,等到多年後才發現,事情並非如你所想,或者是否正確根本不重要,但你們之間的關係已經破碎了。

而我認為這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部分在於,擁抱我可能不是也不必是對的的心態,這能幫助我接受人生中的各種不確定性,並從變化的被動受害者,轉變成積極管理自己的生活方式,讓自己的想法能夠保持彈性,對他人保持好奇心。

下一次當我們想要與他人爭執,可能在彼此心中留下傷痕前,在心中思考三次「我可能錯了」,然後勇敢追求我們真正想要的 — 互相關愛的關係。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Jag kan ha fel och andra visdomar från mitt liv som buddhistmunk

作者: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卡洛琳.班克勒, 納維德.莫迪里
原文作者: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譯者: 郭騰堅
繪者: 托馬斯.桑切斯(Tomás Sánchez)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